在第五次战役中,曾发生过一个令人震撼的场面,一个连的士兵居然能够成功抵挡住敌军一个师的猛烈进攻。这个故事发生在铁原阻击战期间,战况十分惨烈,敌我双方的对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。
当时,连长郭恩志观察到士兵们的射击姿势后,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,他急忙喊道:“不要瞄准敌人的头部,应该瞄准他们的腹部!”这一指示看似简单,但背后却有着独特的战术考量。
为什么郭恩志如此指挥呢?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中,射击的精度和火力覆盖尤为重要。敌人的阵形密集,而敌人的腹部正好是相对较大的靶心,击中后不仅能立刻造成伤害,还可能穿透敌人身体,影响后方的士兵。
展开剩余86%第五次战役,志愿军一路攻势如破竹,尤其是39军,成功占领了汉城,令敌军始料未及。然而,随着战线不断拉长,补给问题变得愈加严重。美军的空中优势也时刻威胁着志愿军的后勤线,这使得彭老总最终做出了后撤的决定。当时,志愿军的各军已经损失惨重,很多部队的伤亡人数超过了半数,因此他只能依靠63军来执行阻击任务。
63军的情况相对较好,约有2.5万人的兵力,但面对强大的敌军,他们的战斗压力也非常大。傅崇碧军长心知敌我力量悬殊,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。彭老总此时心情沉重,尽管如此,他还是决定采取最为坚决的措施进行防守。
敌军的“联合国军”迅速集结,李奇微带领近5万人的部队出击,其中有四个师。彭老总早已料到,敌人会在后方追击,于是他指派63军进行阻击。在铁原展开的激战中,志愿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,采取了高度分散的战术来避开敌人炮火。
八连的战士们在到达指定的作战地点后,迅速挖掘了防御工事,这些工事成为了他们与敌军对抗的关键屏障。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,战士们便按照预定位置分散开来。美军依然按照惯例先用炮火轰炸,然后步兵跟进。随着炮火的爆炸,战士们纷纷站起,紧张地观察着前方敌军的动向。
敌军逐渐接近,当进入最佳射击距离时,连长郭恩志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,打破了短暂的宁静。随着一声枪响,接着上千发子弹如暴雨般射向敌军阵地。美军士兵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打得措手不及,纷纷转身撤退。经过一番慌乱后,敌军重新整队,向前推进。这一次,美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,分散成多个小股队形,不再像先前那样密集。
郭恩志见状,迅速指挥部队向敌军左右两翼分兵,待敌人靠近时,双方协同发起猛烈反击。结果,美军重新被迫聚集成一块,正中志愿军的火力网。敌军这时犹如困在了“马蜂窝”里,无法脱身。
白天,美军遭遇了志愿军的强烈反击,抱头鼠窜;到了夜晚,志愿军也没有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。美军士兵因疲劳而放松警惕,连哨兵都开始坐下来休息,正是这时,志愿军战士们悄无声息地靠近,利用手榴弹悄然解决了看守的敌人。任务完成后,战士们迅速撤回藏身地,等到增援的美军赶到时,只见遍地是同袍的尸体,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留下。
随着新一批美国士兵的到来,他们开始了巡逻,但不久便听见了枪声。刚刚到达的美国巡逻队误以为是志愿军的进攻,立即准备迎战。结果,由于双方阵营混乱,美军队伍误将自己人当作敌人开火。直到过了很久,他们才发现,自己一直是在和自己的同胞作战,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国民党阵营当年的一些荒唐情景。连长郭恩志听后,不禁大笑并表扬了战士们的机智。
然而,这场阻击战并没有就此结束。不久后,八连再次面临敌人进攻。郭恩志指挥战士们再次进入紧张备战状态,摆好机枪、准备好手榴弹,等待新一轮的战斗。这时,郭恩志在一次训练中给战士们演示了一个新的射击技巧,他指示大家不再集中攻击敌人的头部,而是将目标锁定在敌人的腹部。当一颗子弹击中敌人的腹部时,它会继续穿透击中的敌人,甚至打中紧随其后的敌人。这个方法被大家称为“一枪三敌”,极大地提高了战斗效率。
虽然这种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敌人的伤亡,但由于敌人兵力雄厚,且拥有充足的物资补给,志愿军的战斗依然十分艰难。随着弹药和粮食的日益短缺,战士们不得不采取近战方式,使用刺刀与敌人拼搏。每次近战胜利后,志愿军战士们都会捡拾敌人的武器,以便继续对抗。
但敌人很快发现了这一点,于是将炮火对准了志愿军寻找弹药的区域。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,战士们只能在夜晚摸索着下去,但很快补给线变得愈发困难。无奈之下,他们甚至开始用石头来对抗敌人。
最后,在没有机枪支援的情况下,八连的防线已经无法维持,周围敌军的压力也越来越大。郭恩志做出果断决策,指挥全体战士跳崖突围,虽然艰难,但大多数战士都成功脱险。战后统计,八连成功歼灭敌军800多名,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。
这就是那些“最可爱的人”,他们不仅勇敢无畏,而且机智过人,凭借着无畏的精神和出色的战术,一次次打破敌军的进攻,赢得了尊重和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