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天之后,也就是9月3日,北京将举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,并配套一场隆重的阅兵式。这场活动早在8月27日就由国台办对外宣布,并明确表示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参加。发言人朱凤莲的话说得掷地有声:抗战是全民族共同的胜利,台湾同胞当年同样流血牺牲,理应共同参与纪念。这番表态没有任何修饰,直击事实核心,凸显的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与情感的真挚。
然而台湾方面的回应却显得格外冷漠甚至强硬。首先是所谓的“陆委会”开记者会,明确禁止公职人员出席;随后点名在大陆发展的台湾艺人,警告他们不要参加相关活动;防务部门的表态更是带有威胁意味,称根据所谓“两岸人民关系条例”,对退役少将以上军官有严格限制,即便过了管制期仍去参加活动,也要面临“处分”。看似提醒,实则充满威慑,甚至还通过媒体暗示要“持续关注”哪些台湾公众人物出席,话语背后透出的,完全是一种不容置喙的阻拦姿态。 与此相对,大陆方面却敞开大门,公开邀请台湾同胞前来。邀请函写得清清楚楚,发布会也毫不讳言批评民进党当局歪曲历史、阻断交流。于是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照:一边是封堵,一边是邀请,谁更大方坦荡、谁心虚扭曲,不言自明。 值得注意的是,台湾岛内社会并非铁板一块。部分媒体公开撰文,呼吁“应自豪地看待九三阅兵”;国民党内部也有人指出,抗战胜利有台军的贡献,这是全民族共同的历史功绩,不容切割。甚至已有台湾电视台团队抵达北京,开始进行现场报道。这说明岛内的多元声音无法被完全压制,越是试图阻止,越会激起更多思考。 从目前情况来看,有三点基本可以确认。第一,9月3日的纪念活动和阅兵将如期举行,不会有任何动摇。第二,国台办的邀请是公开而诚恳的,立场十分积极。第三,台湾当局则极力阻拦,从禁止官员到打压艺人,再到限制退役将领,手段频频。但即便如此,这场较量比的并不是嗓门,而是道理。纪念抗战胜利的核心是尊重历史,缅怀牺牲,提醒后人不要遗忘。如果有人硬把它扭曲成“统战”,反而显得极其牵强,甚至是回避历史的拙劣表现。 民进党当局这些年持续推动“去中国化”,从课程大纲到教材,一再割裂共同的历史。但“九三”纪念日与“台湾光复80周年”的节点,是他们绕不开的事实。只要承认这段历史,就必须承认两岸在民族抗战中曾并肩作战的事实,必须承认两岸同根同源的现实。正因如此,他们才会在纪念活动上表现得异常敏感,甚至百般阻挠。然而岛内不少民众早已心中有数:连纪念抗战都要被阻拦,这样的限制实在说不过去。 从国际惯例看,阅兵本身就是庄重的纪念形式。世界各国在重要节日都会举行阅兵,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,同时展示国家的建设成果与守护和平的能力。阅兵展示的并不是挑衅,而是一种自信和公开。国台办早已明确指出,此次活动旨在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视和平,绝非炫耀武力。真正值得警惕的,并不是阅兵本身,而是那些刻意拆解历史、制造分裂的行为。 大陆发出的邀请,蕴含三重意义。第一层是历史层面:台湾同胞在抗战中经历了苦难和牺牲,本应在纪念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。第二层是现实层面:民进党在竭力阻挠,而大陆却热情邀请,这让台湾民众可以自己判断谁在拉近两岸,谁在推远距离。第三层是舆论层面:大陆的公开透明,能让更多人听见不同声音,不至于被单一说法绑架。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就指出,从二战胜利的大背景出发,维护成果的逻辑必然包含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”的事实。 九三阅兵因此成为一面清晰的镜子,照出了谁直面历史、谁逃避历史。有人担心这会“加速统一”,其实更怕的,是固有说辞被击穿。禁令或许能挡住脚步,却挡不住民众的眼睛与心灵。大陆的邀请开门见山,台湾当局的阻拦则显得僵硬。很多人都会问:纪念抗战为何不能去?当话题从“要不要去”转向“为何不让去”时,舆论的方向已经悄然转变。 “应自豪看待九三阅兵”,这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种历史态度。真正的自豪,不在于阅兵场上的武器装备,而在于心底是否认可那段历史,是否愿意铭记先辈的牺牲,将“不让历史重演”的信念传递下去。阅兵的场景终将过去,但留下的意义却会深深扎根在民族记忆中。 这份“邀请函”,递出的不是单纯的礼节,而是一次面向全体中华儿女的呼唤。面对它,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,但无论去与不去,都应先尊重历史本身。六天之后,当镜头转向纪念现场,有人热泪盈眶,有人默然沉思,但重要的是——我们记得先辈的故事,记得台湾光复的意义。只要不忘这些,任何人为的喧嚣都无法遮蔽历史的真相。 发布于:天津市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