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骏:乡音铸魂履职责 曲苑躬耕显担当
题记:文艺双肩担纲齐鲁,德才并济曲苑耕耘
(一) 序章:乡音里的根与魂
初夏的齐鲁大地,正是麦穗成熟的季节,玉米长势旺盛。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曲艺进社区”活动,正在一个社区院里火热进行。没有华丽的舞台,只有几张条凳,几杯清茶。一位身着素净中式服装的中年人,手持清脆的鸳鸯板,用地道浓郁的济南乡音,演绎着新编山东快书《丰收乐》。诙谐的语言、生动的表演、真挚的情感,逗得满院老少前仰后合,掌声、笑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。这位倾情投入的表演者,正是山东省人大代表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骏。
这一刻,艺术回归了最质朴的土壤,乡音连接着最深沉的情感。对马骏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次演出,更是他艺术生命与代表履职的生动交汇点。在这里,他汲取着创作的源泉,聆听着百姓的心声,践行着“文艺为人民”的初心与“人大代表为人民”的使命。“乡音铸魂”,铸的是齐鲁文化的精魂,铸的是他艺术创作的根本,更铸就了他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赤诚之心。
展开剩余85%(二) 曲苑躬耕:守护与创新的领航者
作为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的掌舵人,马骏深知肩上的重担。齐鲁大地曲艺资源丰厚,山东快书、山东琴书、山东大鼓、胶东大鼓、莺歌柳书、落子等,如璀璨星辰点缀着民间文化的星空。然而,时代变迁,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传承断层、市场萎缩、创新乏力等严峻挑战。
“躬耕”二字,精准刻画了马骏在曲苑的奋斗姿态:
●深耕沃土,潜心传承:他视传承为生命线。牵头组织“名家传艺”工程,力促老一辈艺术家收徒授艺;推动建立曲艺传承基地,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、校园社区;抢救性整理濒危曲种资料,组织录制老艺术家经典唱段,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。他常说:“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。”
●锐意创新,勇谱新韵:传承不等于守旧。马骏敏锐意识到,曲艺要赢得当代观众,尤其是年轻人,必须在守正基础上大胆创新。他鼓励并组织创作力量,围绕时代主题(如乡村振兴、反腐倡廉、家风建设)、社会热点、凡人善举,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俱佳的新作品。他亲自参与创作的山东快书《第一书记下乡记》、山东琴书《黄河岸边新农人》等,既保留了传统韵味,又充满时代气息,广受好评。
●搭建平台,繁荣生态:他积极奔走,为曲艺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。策划组织“齐鲁曲艺名家汇”、“非遗曲艺周”、“大学生曲艺节”等品牌活动,为老中青艺术家提供展示舞台,也为曲艺爱好者打开欣赏之门。推动曲艺与旅游、文创、新媒体深度融合,探索曲艺在新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。
●凝聚人心,建强队伍:作为协会主席,他以身作则,德艺双馨,待人谦和,提携后进不遗余力。在他的带领下,协会凝聚力显著增强,全省曲艺工作者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形成了一支有活力、有追求、有担当的曲艺“鲁军”。
(三) 代表履职:艺术担当融入为民情怀
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,对马骏而言,不仅是崇高的政治荣誉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他自觉地将艺术家的身份与人大代表的职责紧密融合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履职之路。
●“曲艺调研法”:脚沾泥土听民声马骏的调研方式与众不同。他深入基层,常常带着曲艺小分队同行。在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、社区广场,他不仅用笔记录,更用耳朵倾听,用心灵感受。为村民表演时,乡亲们的掌声、笑声是认可;演出结束后,拉着他的手倾诉的家长里短、急难愁盼,则是最鲜活、最真实的民意。一次在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的演出后,几位老人围着他,既表达了对新居的喜悦,也流露出对“老邻居散了”、“老味道没了”的淡淡乡愁。这触动了他,也催生了关于如何在新型社区建设中更好保留乡村文脉、传承乡土文化的思考。他的采风,即是调研;他的舞台,也是倾听民意的窗口。
●“曲艺传声筒”:乡音俚语传党音马骏充分发挥曲艺“轻骑兵”的优势,将人大代表宣传政策法规、传达会议精神与曲艺创作表演完美结合。他创作了大量主题鲜明、通俗易懂的曲艺作品,如宣传民法典的快板书《法典护咱千万家》,歌颂党的光辉历程的山东大鼓《红船颂》,解读乡村振兴政策的山东琴书《好政策到咱庄》。这些作品用群众熟悉的乡音俚语,把“高大上”的政策理论转化为“接地气”的生动故事,飞入寻常百姓家,有效打通了政策宣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●“文化代言人”:议案建议显担当马骏的议案建议,深深打上了“文化烙印”,聚焦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环节:
非遗保护的“守护者”:他多次提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、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、加大濒危曲种抢救力度的建议。他呼吁设立省级曲艺生态保护区,推动非遗保护从项目化向生态化转变。他关于“建立省级曲艺音像文献资料库”的建议,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逐步落实。
文化惠民的“推动者”: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、不充分的问题,他提出《关于深入推进“戏曲(曲艺)进乡村”常态化的建议》,强调要变“送文化”为“种文化”,培养基层文艺骨干,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。他关注文化场馆的效能发挥,建议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。
文旅融合的“探索者”:他敏锐把握文旅融合趋势,提出《关于打造“齐鲁乡音”特色文旅品牌,推动曲艺融入全域旅游的建议》,主张将曲艺表演、非遗体验深度嵌入旅游线路和景区,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,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。
人才培养的“呼吁者”:他深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,持续呼吁加强曲艺专业教育,支持艺术院校开设相关专业,完善曲艺人才梯队建设。
●“履职监督者”:情系民生促落实在人大组织的视察、调研、执法检查等活动中,马骏总是带着艺术家的敏锐观察力和人大代表的强烈责任感。他关注文化场馆的建设运营、非遗保护经费的使用效益、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地情况。他敢于直言,提出的意见中肯而富有建设性,推动着相关工作的改进和政策的完善。
(四) 德才并济:双肩担纲的底色
支撑马骏在“曲苑躬耕”与“代表履职”两条战线上砥砺前行的,是他深厚的**“德”与“才”**。
●“才”溢曲坛:他本身是造诣深厚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和创作者,深谙各曲种精髓,技艺精湛,创作丰沛。这份“才”,是他引领协会、传承创新的底气,也是他运用曲艺形式有效履职的独特优势。
●“德”润人心:在业内,他艺德高尚,尊师重道,提携后学,是公认的“德艺双馨”楷模。他淡泊名利,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公益演出和人才培养中。作为人大代表,他心系群众,作风扎实,调研深入,反映问题客观公正,提出建议务实可行。他廉洁自律,始终保持着人民艺术家的朴素本色和人民代表的清廉形象。这份“德”,是他赢得广泛尊重和信任的根本,也是他双肩担纲、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石。
(五) 尾声:黄河奔流,艺心永恒
采访结束时,马骏正伏案修改一份关于推动曲艺在青少年中普及的新建议稿。窗外,黄河奔流不息,如同齐鲁大地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。
“曲艺是咱山东人的精神乡愁,是宝贵的文化基因。作为曲艺人,守护好、传承好、发展好它是我们的天职。作为人大代表,推动文化繁荣发展,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、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,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马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。
“文艺双肩担纲齐鲁,德才并济曲苑耕耘”——这不仅是题记,更是马骏同志艺术人生与代表生涯的真实写照。他以乡音为魂,深植齐鲁沃土;以躬耕为态,倾情曲苑耕耘;以担当为任,忠诚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。在他身上,艺术家的才情与人大代表的使命交相辉映,共同谱写着新时代齐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人乐章,也诠释着一位人大代表“为人民鼓与呼、为时代歌与行”的赤子情怀。他的艺术之路与履职之路,如同奔涌的黄河水,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使命,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,坚定前行。
发布于:吉林省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